《易经》的国学地位与时代价值
——作者 徐浩翔 大西南易学联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周易》的诞生也有三千年的时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祖先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几经更替,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唯有《周易》,它有着超乎寻常的顽强的生命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帝王将相、政治家、军事家、医家、商贾以及文人墨客最青睐的必读典籍,唐朝宰相虞世楠说:“不善易者不得为将相”,古代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教授说 “周易是宇宙代数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说: “论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籍华人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生导师成中英教授说:“易经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信息的源泉”,《周易》的思想和见解,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周易理论在各行各业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易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数千年来,无论是从帝王将相还是到平民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土,从佛教高僧到道教天师,都在吸取“易”之精华,人们总是企望从《易》中找到答案,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易经》汇集了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国学宝典,历经先哲圣贤阐扬发剔形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神的哲学思想,其精辟的哲理,玄奥的数术理论, 科学的归纳方法和思维模式,仿照宇宙自然规律——“道”的运行法则,采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事及万事万物变化与生死存亡变化之道”,多维度认识、感知宇宙的真谛,在历史长河中经受千锤百炼后升华的灿烂多姿的文明文化。
《易经》高度浓缩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根溯源,伏羲创制易经,在伏義之前有归藏易和连山易,从连山易、归藏易到伏義易再到周易,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的脉胳,《易学史》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发祥史、中华文明史、也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史,它统领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所有学说: 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以及后期的宋明理学等等,中国历史上很多文献都称《易经》为“六经”之首:“易、诗、书、礼、乐、春秋”,因“乐”失传了,故又称“五经之首”,孔子五十而研易,易经是孔子老来的最爱。他那个年代的文化大咖们言必谈易,不引用“易”,就上不了台面。秦始皇“焚书坑儒”,因了解到《易经》之珍贵,并没有烧掉《易经》,要不然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易经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帝王之术,在几千年的中国王朝更替过程中,已经体现得淋滴尽致且不可替代。
“易经开国、儒学治国”,其实儒家智慧很大程度上是易经的具体应用,《周易》以“一阴一阳”为基础,将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相结合,组成八个经卦及六十四个别卦,以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说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规律,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门古老的学问培育了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圣人,塑造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诚实谦虚、勤劳勇敢、包容不私等民族性格,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一部仅四千九百多字的《周易》本经,竟然数千年被一代代学人前扑后继加以研究探索,诠释它的书籍成千上万,实乃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可见《易经》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力是罕见的,其影响之大,不仅遍及中国乃至东方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而且影响到欧洲近代的哲学与科学。《易经》现在遍及整个东南亚,尤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极为甚行。《易经》从十七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入西方世界,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在国外广为流传,引起西方科学界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如1703年德国大数学家、哲学家莱不尼兹,研究了伏義八卦方位图,创建了二进制数学时说:“我的功绩在于揭示了《易经》符号的二进位功能”,二十世纪创立的尖端学科《生物遗传学》,其六十四个生物遗传密码与八卦的结构及生成的六十四卦极为相似,其他现代科学不少领域,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量子物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其理论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都运用了《易经》原理进行阐述和解释;本世纪科学泰斗,原子弹之父爱因斯坦、波尔、奥本海默都对中华易经大加赞誉,诺贝尔物理学家原子核理论的奠基人波尔甚至将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作为其家族的族徽。我们开国领袖毛泽东熟谙易理,在其讲话及其著作中经常引用周易理论,如“穷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是后来经常提的口号:“穷则思变”,激励着我们几代人去努力改变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时说:“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也不能只有阳没有阴,这就是古代的两点论,古人的哲学思想”。毛主席引用了易经上的话:“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说明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着他们的反面转化。
易经在古代之所以被称为玄学,一是易经如天书一般非常难以理解;二是因为统治者为了稳定的需要,大都不支持“民间”对易经的研究;三是江湖术士为了达到敛财和某种其他目的,故意将之“神秘化或神化”。1981 年物理学界发现的“量子纠偏定律”揭开了易经的神秘面纱,宇宙间的奥秘无穷无尽,目前人类能够感知与探索的不到百分之五,所以没有见过的不等于不存在,存在的不等于都知道,见过的也许都是暂时的表象而已;不管你信不信,周易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一阴一阳谓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以世界上最简单的形式,描述最生动的图画,去理解万事万物,去破译宇宙密码。量子定律告诉我们,宇宙间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一种能量体, 其存在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人们提到的灵魂、风水、命运,其实是能量的组合、转化、利用和控制,所以,当科学越来越发达,易经系统被定义的迷信成份就会越少。
《易经》博大精神,举世公认,《易经》的丰富内涵不仅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而且具有被称之为世界两大预测学之一的“预测功能”,《易经》是中华文化愧宝和灵魂,是伟大的智慧学说,但为何不堂而皇之的登上大雅之堂的? 近100年来《易经》为何蒙羞,被打入冷宫呢?这种现状除了历史原因以外,愚以为还有以下三点因素: 第一,易学界从易人员素质修养参差不齐,被西方誉为《东方圣经》的旷世之学,《易经》仅用于测事断事,沦落为街头算命算卦,为了赚钱急功近利,不认真学习《易经》本经,偏离方向,不懂“易理”,学个一招半式“易术”,会点雕虫小技,就说会《易经》,预测手段不过硬,甚至掺杂一些与《易经》无关的东西,披上《易经》的外衣,装神弄鬼,搞“神鬼文化”,这种“劣根性”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正是这些学易人自己不争气,不进德修业,敛财不择手段,授人以柄,玷污了研易人员的形象,从而让《易经》蒙尘。第二,社会认知的偏差,一些无知无畏之人,对易经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八卦讲什么内容,都没搞清,甚至对基本天干地支、六十四卦是什么含义都不知道,动不动就给《易经》扣上“封建迷信”和“旁门左道”的帽子,这是非常愚味的;《易经》经历了至少5000年以上的发展,有自然易、古筮易、人文易和科学易,我们讲的是现代易学,就是讲的科学易,孔子学说出现在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只有23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阶级社会,“封建”的含义是“封疆建国”之意,而伏義氏创造的八卦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易经》诞生于上古“渔猎时代”,那时没有阶级、没有宗教、没有封建社会,所以把《易经》说成县“封建迷信”实属无知。第三、科学的涵义定义不清,翻开历史,早在上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八卦的理性之光,经先哲们的不断完善,创立了中华易经文化,“易”的出现,科学理性的找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当古埃及、印度、巴比伦等还沉浸在人神未分的“迷幻时代”,中华易经就走上了理性文明的殿堂,“科学”一词的出现,迄今也只有200多年,但易经的科学性在远古时代就也凸显,《易经》本身就是“科学之母”,只不过现代已知的科学还不能完全解析易经涵义的科学。同时,因为认知态度问题,无论是政治因素或是人文因素,把宇宙和社会中发生的现象,人们常常地把能解释的部分是科学,未能解释的部分是迷信,其实这种认知是真正的不科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态度。中国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钱学森说过:“对已知领域我们相信科学,对未知领域我们相信现实”。
《易经》是不容争辨的科学,古往今来,解释易经只有两句话:一阴一阳谓之道,二是道法自然。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人不见今日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华文明悠悠数千年,“道从太易起、理自太初寻、数由太史变、像质太素化”,对于中华国学而言是:“儒释道,道道同源;情理法,法法相通”。 当今社会,很多国学大家,都热衷研究易经。国学讲的“是什么”和“怎么做”,易经不只讲“是什么”和“怎么做”,重要的是讲“为什么”,也就是讲“国学的根源,人类的根本”。正如中华文化权威“四库全书提要”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历法、兵法、算术、乐律、韵学、以及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入说,故易学至繁”,易经这门古老哲学经典,对中国的哲学、文字学、史学、宗教、人伦、道德、美学、文化艺术、军事,政治、法律、管理以及天文,地理历法、 数学、物理、生物、中医中药、养生等杜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学泰斗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唐明邦教授的推动下,1984年首届全国易学大会,首次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让《易经》走出了“冷宫”,从此大江南北掀起了学习周易的热潮,许多省市,相继在当地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周易研究会”,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医药大学文史哲专业课开设了《周易》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之旅》栏目,也开讲《周易》专题;北大新世纪传统文化中心设立了“易道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并经教育部批准可授“博士学位”,如今小学语文课程首次增添了金、木、水、火、土易经五行内容,2004 年经国家领导人批准成立“国际易学联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所有这些,其目的都是为了挖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繁荣祖国文化事业,让易学文化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让易学文化惠及民生,造福社会,从而使中华易学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吐纳与扬弃中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助推加力!
2024年10月23日